返回列表

从半导体到生命科学:专注电镜,做到极致--访Bio-eBea m创始人兼CEO和CTO方伟博士

2024-12-18


回顾往昔,2000年的某一天,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职的方伟博士忽然心生一念- “这里太热 了, 应该换个天气好的地方"

恰在此时,他偶遇了正在拜访客户的Hermes-Microvision Inc.(汉民微测,HMI)创始人之一陈仲玮先 生,两人一拍即合。于是,方伟博士卖掉房子,将所有家具打包进集装箱,来到美国,并投身于HMI,从此开 启了与电镜的不解之缘。

在随后的短短十多年间,HMI凭借卓越的研发实力,把半导体电子東检测设备做到世界第一,并在世界级 半导体尖端制程设备中占有一席之地。而今,方伟博士团队再启新程,创立Bio-eBeam(宁波伯锐锶电子束 科技有限公司),目光投向生命科学领域。基于在HMI及ASML累积的二十余年研发经验,Bio-eBeam推出的 第一代产品--场发射高速扫描透射(STEM)电子显微镜RAVIIS-300,一经问世便展现出非凡实力。

近日,仪器信息网有幸对方伟博士进行了专访,一同回顾他与电镜共同成长的历程,并聆听了Bio-eBea m的创立初衷和发展愿景。

Bio-eBeam创始人兼CEO和CTO 方伟

方伟,1984年进入清华,1994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;1995-1996年在清华任教;1996-2001年在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和研究员;2001年加入美国硅谷创新公司HMI,任职至VP of Engineering;2016年ASML收购HMI 后,仍担任VP of Engineering;目前,为Bio-eBeam创始人兼CEO和CTO。

加入HMI:始于偶然,成于必然

方伟博士坦言:“当时我并没有多么了解HMI,只是因为非常相信陈仲玮先生,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, 就决定加入。进来后才发现,这里只有十几个人,产品都还没有研制出来。”在大学时代,方伟博士的专业就 是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,加入HMI后,他继续从事图像处理的研究。然而,HMI的仪器采用的是电子光学扫描 技术,与他之前所学有所不同。为此,方伟博士重新向陈仲玮老师学习了电子光学。

HMI团队从电子枪开始,逐步掌握了图像处理的整套流程,深入研究缺陷检测、电子東在半导体中的成像 机理等等。经过不懈努力,他们成功进入半导体行业,直至站在半导体电子東检测设备的顶峰。

然而,成功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。方伟博士回忆道:“2007年,我们的设备正在和KLA激烈竞争之时 迎来了一个日本客户,在用户端激烈的H2H竞争中,有时为了做好数据比对,我们需要穿过超净间在仪器放 置点往返,这段路程长达500米,那次,我们从早上六点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三点,来回19趟,走了有二十公 里。

幸运的是,正是这次测试中的一个偶然失误,让他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缺陷。HMI团队迅速做出应对, 立即返回美国进行改进,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优化。由此,HMI的机器以更好的性能战胜KLA,客户也 因此决定购买他们的产品。

但是,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,这家客户因破产而无力购买。面对困境,HMI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: 先让客户免费使用,待其经济状况好转后再行结算。正是这份对客户的信赖和关注,让HMI与其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。2009年,客户大量采购了HMI的产品。也是从这时起,HMI战胜KLA,迎来了真正的起。

方伟博士总结道:“HMI之所以能够成功,主要得益于我们对技术和用户的双重关注。公司初创时期,几 位创始人各司其职,分别负责电子光学、机械、自动化、软件及市场等关键领域。我们自主研发,精益求精; 同时密切关注客户需求,并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响应。

ASML收购HMI:基于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感

方伟博士继续讲述: “到2013年,HMI已经成功上市。那时,半导体行业巨头英特尔在做14nm芯片研 发,碰到了极大的困难,其他厂商都没有办法解决,就找到了我们。我带着团队和仪器,用了三四个月的时 间,帮他们看清楚问题,并找到了缺陷的根源。

"这一突破让英特尔得以迅速推进量产。他们非常高兴,一口气买了我们9台仪器,以及后续的软件和维 保方案。这笔大额订单促使HMI的股价大涨,也让HMI之后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%。

"有句话说,高处不胜寒。我们觉得,这是一件好事,也是一件坏事。HMI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了,也让用 户产生了担忧。所以,我们开始思考,再往后该怎么走。

“到了2014年,我们跟ASML联合做光刻机的在线监测,那个项目做完以后,数据非常好。现任ASML的 CEO克里斯托弗·富凯(Christophe Fouquet)当时亲自负责这件事,他提出,与其合作不如直接收购我们 双方可以更好地互相帮助。

从2015年底双方有初步想法,经过大半年的谈判,ASML和HMI于2016年7月左右达成收购协议。由于两 家公司在企业文化、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,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些分歧与摩擦,一 部分员工选择离开。

关于聚束科技:HMI上市后进一步拓展市场背景下诞生

提及聚束科技,方伟博士表示,HMI上市后,公司内部开始探讨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策略,考虑到只做半导 体领域可能对公司的市值增长有所限制,他们萌生了拓展生物领域的想法。因为生物与半导体差异较大,HMI 还专门找了一些人来进行评估。

随后,在2013年和2014年,HMI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,尽管董事会对此持谨慎态度,认为这存在较大 风险,但得到了陈仲玮先生的支持。基于此,三位年轻人在2015年离开HMI,创办聚束科技,陈仲玮先生和 HMMI都进行了投资。

聚束科技成立以后,并没有跟HMI完全分解,很多技术基础基于HMI,起点很高,产品推出速度也非常快;

然而,随着2016年HMI被ASML收购,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,HMI的股份从聚束科技中退出。此后几 年,聚束科技经历了一段动荡期,资金消耗增加,产品稳定性却不足,同时目标过于宏大,产品线也过于宽 泛。由于担心技术冲突,投资方对聚束科技的介入有限,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状态。

直到2020年,陈仲玮先生从ASML退休后,开始介入聚束科技的事务。他发现公司发展已经有些失控。2021年,聚束科技进行了人员调整。

方伟博士指出,虽然生物领域是HMI最初希望聚束科技去发展的方向,但其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完全聚焦于 此,方向发生偏离。现在,原聚束科技的业务已由Bio-eBeam接手

成立Bio-eBeam:开启生命科学领域新旅程

2020年初,新冠疫情爆发。方伟博士和陈仲玮先生非常关心国内情况,向一位国内朋友了解情况时得 知,他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加班用仪器设备查找病毒。这件事给两位带来了很大触动。

"我们做半导体自动检测很容易,即便含量微小到百万分之一、千万分之一,都能很快找到缺陷。为什么 病毒却找不到?而且不能自动检测?需要一天做十几个小时的手工检测,非常辛苦。”于是,他们决定做一些 改变。

为了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,方伟博士和陈仲玮先生迅速着手行动。随着美国也开始实施隔离措施,两人就 频频视频联络,Bio-eBeam的很多专利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准备。

在研发过程中,他们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:一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含量极低的纳米颗粒(病毒),并对其进行量化;二是面对像哈佛Neuroglancer那样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量时,是否还能依赖手工方式;三是病理分析中,高通量、大面积成像是否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,基于这些思考,他们决定将半导体工业级的电子束检测技术重新带入到生命科学中。

疫情的蔓延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。由于当时的新加坡尚未实施严格的封锁措施,他们便在那里注 册了公司。

到了2021年,方伟博士和陈仲玮先生回到中国,寻找适合发展的地方,此时,方伟博士的一位同学向他 们推荐了宁波。这里有资源,浙江又是两位的故乡,他们就确立了宁波伯锐锶电子東科技有限公司。

第一代核心产品:高速场发射扫描透射(STEM)电子显微镜RAVIIS-300

Bio-eBeam推出的第一代产品--RAVIIS-300是国内首台单束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,实现2x100M/5高 成像速度,拥有明场和暗场两个通道,全自动样品加载,可进行7天24小时自动连续图像采集,在分辨率方 面,RAVIS-300并没有追求极限,而是将其定位在1nm。50kV的电子枪不仅降低了物料的成本,也减少了对 样品的损耗,确保生物样品的广泛应用。

其独特的沉浸式电磁复合物镜系统,可以实现大小场快速切换。即,它允许用户先拍摄一个大视场的低分 辨率图像,然后在任何一点切换高分辨率的图。这一技术不仅保障了图像质量,也大大提高了扫描效率。改造 后的样品平台,可以对运输、传递、存储等进行信息跟踪。专利的免震运动平台,可以减少震动产生的噪声 从而提高图像分辨率,在软件方面,RAVIS-300增加了A的实时处理能力,扫描与图像处理同步进行,这为 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。

方伟博士讲到:“例如医院的用户,他们雪要学医疗知识、电镜以及A技术,很多基层或地方医院根本没 有这个能力。RAVIIS-300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,减少了这种痛苦。我们已经有仪器交付,工程师介绍了半小 时左右,用户就能上手操作了。

此外,Bio-eBeam的另一款产品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ova-1000,是保留了原聚束科技的 产品NavigatorSEM-100。它实现单東SE+BES成像速度100M像素,分辨率1.5nm@1kV(1nA)0~12keV 落点能量可选,同样可以做到全自动样品载入和7天24小时自动连续图像采集。

方伟博士最后说到:“现在的老牌电镜公司都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,实力非常雄厚。如果没有自己的 独特技术,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,就很容易被打败。所以,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就要从另一个角度看问 题:是不是可以解决一部分用户的实际问题?如果他们没做到,那就由我们来做。"

"我们的产品会继续往前走,但Bi0-eBeam一定是聚焦在生命科学上。在这个领域里,我们是否可以重 新做回世界第一?那是我们的目标。"

文章转载于: https://www.instrument.com.cn/news/20241218/760162.shtml

来源:仪器信息网